为喜迎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持续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营造积极、勤奋、严谨的科研学术氛围,有效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展现研究生优良学术风采。根据学校《关于开展线上“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周”的通知》要求,学院决定在全院研究生范围内开展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周”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全体研究生积极配合,踊跃参加。
一、活动主题
喜迎二十大、筑梦新征程
二、活动时间
10月10日至10月16日
三、活动对象
机电工程学院全体研究生
四、活动形式
活动采用线上以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活动形式主要为学术报告、学术研讨等。
五、活动安排
1.2022年10月10日上午10:00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何强教授作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电飞机发展机遇》的学术报告。
何强,男,汉族,1976年3月生,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教授,河南省安阳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第十三届青委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安阳工学院一级洹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轴承润滑、精密电主轴、机床、数据采集与分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博士后自然基金1项,河南科技攻关项目5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主讲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发明专利授权31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SCI,EI检索36篇,获得2013年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称号,获得2013年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获得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获得2018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2.2022年10月10日下午3:00,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张陆海高级工程师作题为《甘肃省推进中药材生产机械的实践与思考》的学术报告。
张陆海,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71年1月,1995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2008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现任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正高级工程师。2015年人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2016年—2020年兼任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马铃薯专业组成员,2021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特色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兼任中药材专业组秘书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部、省列农机化科技项目20余项,在《节水灌溉》和《中国农机化》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起草农业行业标准1项,甘肃省地方标准1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2004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活动年先进工作者”,2013年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8年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系统先进个人”。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保护性耕作、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中药材机械化研究等工作,主持完成宕昌、陇西、岷县、文县和渭源等地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机械化试验示范及中药材关键薄弱环节机具研发工作,为我省发展大宗道地中药材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2022年10月12日下午3:00,机电学院石林榕讲师作题为《西北旱区玉米直插播种技术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石林榕,男,1983年11月生,甘肃陇南市西和县人,中共党员,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旱区精密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为农业机械学会会员,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省级、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4篇。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省厅级奖多项。近几年,针对甘肃覆膜种植模式,研发3种玉米直插穴播机、1种自动循迹播种机器人、1种根茎类静摩擦系数测定仪、1种根茎类弹性恢复系数测定仪、3款胡麻联合播种机等农业装备。
4. 2022年10月13日下午2:3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陈立平研究员作题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
陈立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农业信息软硬件产品质量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小麦体系智能管理与精准作业岗位专家。主要从事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和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前担任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航空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物联网农业应用标准工作组专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应用组副组长,《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编委。
5.2022年10月15日上午9:00,兰州城市学院国洪建教授作题为《Ni、Co基复合涂层的构筑、摩擦学行为及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
国洪建,男,汉族,1984年12月出生,山东菏泽人,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9年3月参加工作,2017年(33岁)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7月和2008年12月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分别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和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计划。2017年获得甘肃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19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甘肃省科学院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担任《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学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曾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取得第2名。参编机械类专著1部:《机械制造检测技术手册》,参编机械类教材2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No.51665026、51175490、51361020、51361024),中科院国防创新基金1项(CXJJ-14-M39),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现为Applied Surface Science、Thin solid film、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期刊的审稿人。主持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三等奖1次,参与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第一完成人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主要研究方向:宽温域润滑复合涂层的设计与研发;金属基抗磨蚀复合涂层的设计与研发。
6. 2022年10月16日(具体时间待定),机电学院戴飞副教授作题为《全膜双垄沟种床机械化构建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戴飞,男,1987年12月生,甘肃榆中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验室主任,学科秘书,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英才”。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胡麻机械化岗位核心成员,甘肃省科技专家库收录专家、甘肃省省级科技特派员。荣获甘肃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甘肃农业大学“‘十三五’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本科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硕士免试推荐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博士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北方旱区作物生产装备工程专业。2012年9月至今在甘肃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西北旱区膜土-机器-植物互作系统机理研究、小差异混杂特色经济作物收获应用研究。
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1项,面上项目(2017)1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020)1项;主持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项目(2021)1项;主持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0)1项;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青年科技基金(2015)1项,一般项目(2019)1项;主持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英才培养计划项目(2019)1项;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20)1项。先后主持完成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1项;以第1作者在《Int J Agric & Biol Eng》、《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30余篇;以第1设计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主持制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团体标准各1项;出版专著2部。
教学方面,主持甘肃农业大学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持甘肃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项,以第1作者发表教改论文3篇;为硕士研究生主讲《机械土壤动力学》等专业课程,为本科生主讲《农业机械化生产学》等专业课程;指导本科生获得“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参与讲授的课程《农业机械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评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
六、活动要求
学院师生积极参与,注重活动过程,切实提高活动成效,促进学院学术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机电工程学院
2022年10月9日